Reassessing Timber-Frame Architectural Traditions in Southeast Shanxi, China: A Synthetic Approach
- When:
- Saturday, August 12, 2023 9:00 am - Sunday, August 13, 2023 5:00 pm
- Where: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enter in Beijing
20th floor, Culture Plaza
No. 59A Zhong Guan Cun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872 - Description:
-
会议主旨
晋东南位于太行山东南部,由群山围绕而成的高原盆地,地形地貌自成一派,古代称为上党,分为泽州、潞州、沁州三州,唐宋时期属于河东道(路),明代隶属山西布政司。晋东南地理位置及行政划分相对封闭,但处于古代交通要道上,自古被誉为“据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从北魏时期开始,便是联系洛阳与太原的必经之地。比如,晋东南地区的北朝佛教造像,多集中在武乡县与沁县交界的涅河、高平一带,即从太原到潞泽地区之间,也就是北魏迁都的路线上,受到北魏平城佛教南迁影响所致。换句话说,晋东南古代视觉文化及物质文化的发展,与它所在山势地形和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晋东南元代之前的古代建筑遗存为全国之冠,至少在120座以上,加诸丰富的彩塑、壁画艺术,在古代美术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同样的,晋东南地区的早期佛教石窟造像、宋元墓葬壁画、明清地方信仰与戏台文化等,在历史上都有丰硕成就,造就晋东南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原为地理概念的“晋东南”也成为“地区风格”的标签。然而,近年来学者间也有不同的声音。鉴于晋东南所处要道之地,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晋东南作为地方风格的划分方式恐需重新审视。山西境内区域间的交流,比如与晋南壁画风格,或是与平阳雕版印刷题材的关系等;此外,临近河北、河南区域,以及它接续的洛阳、开封、安阳地区的往来,都可能带来形塑“晋东南”地区风格的不同元素。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主张用更开放的研究来重新定义“晋东南”区域在古代视觉文化及物质文化与艺术的历史地位,这并非否定晋东南风格存在的可能性,而是企图对于晋东南在不同历史阶段、以及所积累的复杂性有更全面及多样的认识。这次研讨会将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从不同主题和媒材(佛教、建筑、彩塑、壁画、墓葬等)出发探讨“晋东南”的议题,同时,我们也希望从议题出发,打破材料之间的区别,从多(跨)媒材的角度,重建晋东南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产物的整体性。
会议日程
8月12日 周六
9:00-9:20 开幕式致辞:林伟正(芝加哥大学)、巫鸿(芝加哥大学)
第一场:空间建构
评议人:郑岩(北京大学)
09:20-09:45 武夏(山西大学)《山西武乡良侯店石窟的设计与营造》
09:45-10:10 彭明浩(北京大学)《晋东南石窟所见石构窟前建筑》
10:10-10:30 茶歇
10:30-10:55 赵伟(中央美术学院)《金元之际的高平圣姑庙》
10:55-11:20 段牛斗(中央美术学院)《社群、景观与艺术:再论青莲寺》
11:20-11:45 史延春(长治彩塑艺术研究院)《探索传统雕塑空间感的营造:以法兴寺和观音堂为例》
11:45-12:30 点评与讨论
12:30-14:00 午餐(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第二场:视觉母题
评议人:孟嗣徽(故宫博物院)
14:00-14:25 胡春涛(广西艺术学院) 《6世纪前后晋东南佛教造像碑母题及样式》
14:25-14:50 冯安宁(波士顿大学)《地域、自然、与神祇:新绛县东岳稷益庙朝元图像新解》
14:50-15:15 孙乐(芝加哥大学)《流动的版画:黑水城出土平阳关羽版画再议》
15:15-15:35 茶歇
15:35-16:00 阮晋逸(北京大学)《地区“微样式”:高平开化寺北宋壁画中的三个隐藏叙事》
16:00-16:25 张建宇(中国人民大学)《统整新旧:重访高平开化寺华严经变》
16:25-17:15 点评与讨论
17:30 晚宴(学者及特邀嘉宾)
8月13日 周日
第三场:建筑与多媒材
评议人:路易(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
09:00-09:25熊天翼(清华大学)《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仿木构墓葬建筑的建筑装饰》
09:25-09:50俞莉娜(北京大学)《跨越材料的对话:再看晋东南宋金仿木构砖室墓》
09:50-10:10 茶歇
10:10-10:35 邓菲(复旦大学)《区域传播与互动:晋东南地区金墓风格与葬俗研究》
10:35-11:00 李路珂、蒋雨彤(清华大学)《高平开化寺:官式制度与地方传统的交汇》
11:00-11:40 点评与讨论
11:40-13:00 午餐(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13:00-14:15 主题演讲:李凇(北京大学)
《一个乡村小画派的大传统——关于洪洞水神庙壁画的思考》
14:15-14:30 茶歇
第四场:宗教与物质文化
评议人:李清泉(山东大学)
14:30-14:55 赵晋超(同济大学)《佛塔、造像石与四面像:山西南涅水出土石塔节研究》
14:55-15:20 孙博(中国国家博物馆)《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的形象设计及其样式来源》
15:20-15:30 茶歇
15:30-15:55 伊宝(山西大学)《高平铁佛寺彩塑造像技术及佛教宇宙模型》
15:55-16:20黄文智(天津美术学院)《高平铁佛寺二十四诸天的尊格与年代》
16:20-17:20 圆桌会议
17:30 晚宴(学者及特邀嘉宾)
参会人员介绍与论文摘要
主题演讲
李松,笔名李凇,北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美术史。专著主要有《中国道教美术史》(已出版第一卷)、《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陕西佛教艺术》,《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神圣图像》等。日文版《中国道教美术史——汉魏晋南北朝篇》2022年在东京出版。主编《山西寺观壁画新证》。主编《永乐宫的历史、艺术与信仰》即将出版。
第一场:空间建构
评议人:郑岩
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历史学博士。曾在山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任职多年。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超越生死:中国古代墓葬美术》、《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等,合著有《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山东佛教史迹:神通寺、龙虎塔与小龙虎塔》、《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中国美术史》等,杂文集及普及读物有《中国表情:文物所见古代中国人的风貌》、《看见美好:文物与人物》、《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武夏《山西武乡良侯店石窟的设计与营造》
摘要:良侯店石窟位于山西省武乡县分水岭乡良侯店村南600米的勋环沟东侧崖壁上,现存一大一小两座洞窟,其中较大的洞窟开凿于北魏太和(477-499)时期,是晋东南地区开凿年代最早的洞窟。李裕群(2000年)、刘永生(2008年)、李零(2010年)、杭侃(2020年)等学者均对该石窟进行过调查,学者们对其洞窟形制、造像题材与特点方面多有关注。在洞窟形制方面,李裕群指出其覆斗顶为晋东南地区石窟中最早出现的,直接影响到了当地北魏晚期洞窟的窟顶形制。在造像题材风格方面,李裕群认为良侯店造像主要受到昙曜五窟中第20、17窟的影响,杭侃则认为主要受到云冈二期洞窟的影响。学者从这些共同点指出,良侯店石窟可能有来自云冈的工匠参与了开凿。然仔细对比二者,可以发现一些不同之处,如李裕群指出良侯店佛像的通肩袈裟与云冈佛像的通肩袈裟并不相同,而表现出一些早期特点,洞窟形制中的覆斗顶也不见于云冈石窟中。杭侃指出良侯店石窟中胁侍菩萨带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但学者均未对这些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在造像所表现出的“早期性”与“民间性”细节下,或许,还隐藏着良侯店石窟的设计粉本与工匠的不同来源等问题。
不同于北魏晚期小石窟的开凿可以直接借鉴云冈三期中小型洞窟和河洛地区小石窟的成熟粉本,开凿于太和时期(477-499)的良侯店石窟实际并没有合适的参照对象。太和时期(477-499)是云冈二期洞窟开凿的鼎盛时期,这些洞窟规模宏大、题材复杂,良侯店石窟无法直接借鉴前者的窟龛形制与造像题材,还需根据现有资源进行再设计。此外,当时的平城集聚了来自凉州、长安、中山等佛教中心的工匠与粉本,这些资源在良侯店石窟开凿过程中是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拟从洞窟形制、造像题材与风格等方面仔细对比良侯店石窟与同时期石窟、单体造像之间的差异,进而分析良侯店石窟的设计过程、粉本与工匠来源,以及造像的传播方式等问题。
武夏,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本硕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石窟寺考古。近年来主要进行于晋东南地区石窟寺的调查与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云冈模式影响下的山西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
彭明浩《晋东南石窟所见石构窟前建筑》
摘要:石窟前多见木构窟前建筑,而从高平羊头山石窟所见,石窟开凿后不久就在窟前建有石构的窟前建筑,其结构采用木构的柱、梁、斗拱、屋顶的方式搭造,呼应了早期石窟流行的仿木构窟檐。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还见于周边的高平丹朱岭、陵川宝应寺、长治北山、长子崔庄、沁水郭庄万寿寺、沁县月岭山等石窟,其中陵川宝应寺石窟还保存得较为完整。这种窟前建筑,在晚期仅见于明代榆次福兴庵石窟,而这一时期,石窟前常见垒砌的砖石建筑,多采用券门、券顶结构,这应当是受地面砖石殿的影响。由石窟窟前建筑形式、结构的变化,可见石窟与当时地面建筑紧密的互动关系。
彭明浩,本硕博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5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任助理教授、研究员。近年主要关注早期木构建筑、石窟寺建筑与考古出土砖瓦石等建筑材料,出版专著《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何谓良材——山西南部早期建筑大木作选材与加工》。
赵伟《金元之际的高平圣姑庙》
摘要:山西高平上董峰村的万 寿宫(又名圣姑庙),系马仙姑逝 后四十余年由当地信众营建的一座 元代宗教建筑。按现存碑刻,有学 者认为马仙姑所属派别为宋金时期 新兴的大道教,也有学者认为马仙 姑一派具有“异教”或“异端”特 质。到底应该怎样看待马仙姑一派 在金元之际的信仰归属及变迁?本 文拟通过分析三圣殿的神祇构成解 读马仙姑一派的宗教属性和艺术特 色,以揭示晋东南在金元之际因地 理之便接纳、滋养、融汇多种宗教 艺术形式的重要历史价值。
赵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宗教美术尤其是道教美术和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研究。出版专著《道教壁画五岳神祇图像谱系研究》(201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绘画·寺观壁画(上)》(2015);参与编写教材两部,主持或参与教育部、北京市以及高校自主课题8项。
段牛斗《社群、景观与艺术:再论青莲寺》
摘要: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寺南庄村,分为上寺和下寺,以建筑、彩塑和碑刻著称。寺院被丹河、珏山环绕,地处白陉与太行陉之间,为晋豫交通要冲,是晋东南最有代表性的寺庙之一。
青莲寺由高僧昙始与慧远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寺院在北周武帝灭法过程中受到影响,直至隋唐时期佛教复兴,尤其是慧愔禅师于唐大和元年(827年)驻锡之后,寺院迎来全盛时期,直至会昌法难。这一阶段,上、下寺分别称为“硖石寺”和“上方院”,寺院于咸通八年(867年)御赐名额“青莲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上寺敕名“福岩禅院”,明清时期,上、下寺分别俗称“青莲寺”和“古青莲寺”。
青莲寺的历史演变涉及经济、地理、宗教等内容,文化与自然因素共同塑造了寺院的景观、建筑和艺术,成为社群视野下美术研究的代表性案例。
段牛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师,从事文化遗产研究。
史延春《探索传统雕塑空间感的营造:以法兴寺和观音堂为例》
摘要:雕塑是通过塑造形体来占据空间的艺术形式,而空间又依据雕塑实体而得以呈现。空间是雕塑的真正内核,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他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作形成的,雕塑所要做的便是利用客观空间来营造主观空间。本文通过解析山西晋东南长治的法兴寺和观音堂的古代彩塑作品,探究了传统彩塑与空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总结分别得出了场域、在地性两个创作要素,提取两对关键词:围合”和“路径”;“崇高”和“净化”。尝试对场域与在地性两个概念进行了明确与区分,并依托此二要素进行空间感在个人创作实践中的体现,对当下彩塑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史延春,雕塑家,山西彩塑技艺非遗传承人、史氏彩塑第四代传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国雕塑院宗教雕塑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长治彩塑艺术研究院院长。历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云冈石窟、大同华严寺、五台山殊像寺、长治法兴寺、北京延寿寺等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及宗教部门的传统彩塑研究、复制与创作项目。2009年加入中央美院“中国古代雕塑复制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的建构”国家课题组。作品《布袋和尚》获第18届韩国美术国际大展特别奖;《菩萨立像》入选“首届中国当代佛教艺术展”获优秀奖;《观音大士》荣获2015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第二场:视觉母题
评议人:孟嗣徽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等职。主要从事艺术史学研究。曾获欧美研究机构多项奖金支持考察海外博物馆所藏宗教艺术品。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与于阗:佛教艺术与物质文化的交互影响”,“故宫藏敦煌吐鲁番文献”整理等项目的研究。出版著作《元代晋南寺观壁画群研究》《犍陀罗的微笑》(合作)《衢地苍穹:中古星宿崇拜与图像》等,在中外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胡春涛《6世纪前后晋东南佛教造像碑母题及样式》
摘要:造像碑是一种富有独特空间与宗教内涵的纪念碑。分布在太行山南段山麓(山西东南的晋城、长治等地)佛教造像碑具备鲜明的区域风格,具有相对稳定的造像题材与结构形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造像母题与样式。晋东南造像碑主要集中在6世纪前后的北朝时期(北魏、东魏与北齐)。北魏时期流行千佛和一佛二菩萨的题材,布局方式一般为上排列千佛龛(或小佛龛)下开主龛,主龛的位置一般位于碑的下部。如:太和十七年(493)千佛造像碑、北魏太和二十年(496)邑子等千佛造像碑、羊头山千佛造像碑和造像石柱、北魏王黄罗等造像碑(高平县)、长治武乡东良洪济院千佛造像碑、黎城县千佛幢、陵川礼义镇平川村千佛造像碑等等;到了北魏后期,这种格局稍有改变,主龛往上移,位于碑身中央,如北魏神龟三年(520)吕氏一族造像碑;北朝后期流行单龛,基本位于碑身上部,造像题材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晋东南造像碑应该保有了自身的区域艺术特点,其千佛造像的母题及形式于北魏迁都之前就已经出现,至迁都之后,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像风格与样式。究其来源,则与来自云冈模式北魏造像风格的影响不无关联,但也可以看到与周边诸如关中造像、豫北造像风格之间的辐射关系。晋东南处于北魏平城与洛阳之间的交通要道,对晋东南造像地方样式以及样式来源的梳理,可以看到中央与地方、模式与样式、传播与影响的关联,对于厘清晋东南佛教造像碑的线性发展与区域性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胡春涛,男,江西吉安人。博士,现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宗教美术、中国与东南亚美术。出版《老子八十一化图研究》《山西五至八世纪造像碑的图像志研究》等著作。
冯安宁《地域、自然、与神祇:新绛县东岳稷益庙朝元图像新解》
摘要:在山西寺观壁画当中,“朝圣图像”是元明时期常见的一种构图模式。一般来说,主尊绘制在壁画的中央并由侍女部众环绕拱卫,接见四周前来的地方神祇。这种构图模式历史悠久,源于古代宫廷仪式,并与墓葬艺术中的墓主像形式相似。新绛县东岳稷益庙大殿正德二年完成的东西两壁朝圣图的中央却出现了三尊主像,而三尊神的神格一直备受争议。虽然山西地区有众多供奉后稷与伯益的神祠,但将其与东岳并列的寺庙十分罕见。本文拟对东岳稷益庙的特殊图式进行考察,结合元明时期晋南社会史,地域民间信仰,与自然资源管理,探讨朝元图式在寺观建筑多媒体空间中的作用与含义。
冯安宁(Anne Feng), 波士顿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博士,纽约大学艺术史系学士。冯安宁的研究集中在中古时期敦煌艺术与中国佛教视觉文化方面。在加入波士顿大学之前,她曾在故宫博物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参加过策展工作。她的研究论文刊登于《丝绸之路集刊》,《亚洲艺术文献库》(Archives of Asian Art),《亚洲艺术》(Artibus Asiae),《东方艺术杂志》(Orientations)等期刊,与多本中国艺术论文选集。
孙乐《流动的版画:黑水城出土平阳关羽版画再议》
摘要:俄国探险家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在其1907-1909年的探险途中,在黑水城废墟发现了一幅山西平阳印刷、制作精美的关羽版画。虽然这一版画常被誉为中国印刷史上的杰作,并被视作中国年画的早期代表,但关于其构图模式以及它和金元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更广阔的图像网络之间的关联却鲜有研究。本文试图在流动性的框架下讨论这一版画:作为印刷品,它的可移动性使其能够在较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内,通过贸易网络流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图像勾勒出同时期中国北方、特别是晋南地区视觉网络中跨主题、跨媒介的联结。本研究先是提出这幅版画制作于1250年左右的蒙古时期,而非此前多数学者认为的金代。随后通过比对这一版画和晋南、晋东南其他同时期材料,本文揭露出这一版画的构图与此地区各类视觉文化间的紧密联系,尤其是装饰性墓葬、宗教图像和舞台表演,并尝试解释为何这一具体构图在金元时期不同媒材和主题中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
孙乐,复旦大学学士,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博士候选人。目前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宋元时期中国北方的视觉文化、图像与艺术媒介的互动、以及蒙元时期中国与伊朗地区艺术交流。博士论文讨论区域空间如何影响了金元时期晋南地区多媒介视觉文化的生产与接受。已发表有关北方元代墓葬中的孝行图、16世纪阿兹特克门多萨手抄本(Códice Mendoza)等论文数篇。
阮晋逸《地区“微样式”:高平开化寺北宋壁画中的三个隐藏叙事》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陆续对山西高平开化寺进行著录及研究;近十余年,开化寺受到的关注不断增加,寺院建筑本体以及壁画的测绘、摄影和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此为基石,我们尝试通过细致、深入的绘图与读图,以及在观察方式和研究进路上的反思与创构,进一步拓展开化寺壁画的研究维度。
透过开化寺大殿壁画宏阔而繁密的外相,报告撷取其内潜隐的三个叙事片段:华色比丘尼讲法、弥勒的生命绘写以及鹿女二仙人故事,分别从女性信众、龙华邑社、外道形象三个角度探讨特定时段下寺院如何进入当地百姓的生活,以及不同人群在寺院形塑与激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报告力图缀合这三个微观个案,讨论其历史语境的分殊与交叠,从而以小窥大,蠡探北宋中晚期晋东南地区基层民众的宗教信仰及其视觉想象的模式与样式。阮晋逸,女,艺术史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博雅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艺术史、佛教美术及原始艺术,近期专注于中古中国佛教艺术及丝绸之路佛教图文研究。博士论文《“明治以礼乐 幽治以鬼神”——山西高平开化寺北宋壁画新解》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大观》《艺术百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张建宇《统整新旧:重访高平开化寺华严经变》
摘要:大观四年(1110)《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所谓“其东序曰华严”的这铺经变壁画(1092—1096)是华严美术一则特殊作例,体现出新、旧华严图像统整融合的尝试。旧华严图像,指“法界佛像”,据晋译《六十华严》(418—420)制作,自北朝起流行于中原北方。新华严图像,指“七处九会”和“五十三参”:鉴于晋译本“七处九会”不完备,7世纪末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695—699),尔后“七处九会”图遂成为唐代华严经变标准模式;“五十三参”图自晚唐出现以来,两宋时迅速流行,盛极一时。反观开化寺华严经变,无论是主尊之新旧意象结合(袈裟绘法界图像+毗卢遮那佛的双手外翻造型),还是将“五十三参”纳入“法界佛像”,抑或“法界佛像”和“七处九会”(尽管只有三会)之图像组合,这些都是11世纪末佛教艺术的全新视觉实践。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一原创性华严图像,究竟是北宋晋东南的“地区风格”,还是受惠于汴梁、洛阳等大都市的文化辐射?
张建宇,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高级访学学者。研究领域:中国艺术史、佛教艺术、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出版著作《枕带林泉——苏州园林之宅园关系研究》《汉唐美术空间表现研究——以敦煌壁画为中心》《中国佛教美术典藏·经卷佛画》,曾获北京市第十二届、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第三场:多媒材
评议人:路易
现任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古建筑博物馆)院(馆)长(正处级),文博馆员专业技术职称。师从于山西古建筑大家李会智先生,学习古建筑、文物保护专业知识。编制了《山西省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验收规程》,建立了山西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管理链条。参与起草编写国家文保护行业标准《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预算定额(北方地区)》,主持编写山西省地方标准《文物保护工程质量行为要求》,组织开展山西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山西古建筑病历建档研究”,开展对山西古建筑材料的收集、检测及传统工艺调查工作并发表论文《高平南赵庄村二仙庙正殿时代考》,承担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基于新型传感器与智能物联技术的木质古建筑保护关键技术研究》。2008年至2010年分别担任国保早期建筑:武乡县会仙观修、长子崇庆寺、陵川崔府君庙、翼城县南撖东岳庙等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修缮工程”质量监督项目负责人。2008年至今参加山西国、省保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检查、验收400余项。
熊天翼《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仿木构墓葬建筑的建筑装饰》
摘要:山西地区宋金时期的仿木构墓葬建筑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对地面建筑进行“仿作”的形式特征,包含对木结构建筑做法、构件形制、装饰手法等层面的高度仿写,本文将重点讨论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仿木构墓葬建筑的建筑装饰系统,包含其装饰纹样、建筑色彩、装饰技法与营建工艺等层面,并与《营造法式》中的建筑装饰制度与现存的宋金时期地面建筑装饰实例进行对比与关联性研究。由于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仿木构墓葬建筑装饰系统具有较为统一的地域化特征,因此,本文以该地区建筑彩画实例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结合与晋西南地区宋金时期仿木构墓葬建筑装饰实例的对比研究,对晋东南地区宋金时期仿木构墓葬建筑的建筑装饰形象特征及其地域特征进行讨论与分析。
熊天翼,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现为建筑历史及其理论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目前主要进行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与色彩系统研究,聚焦于宋金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彩画制度、宋金时期墓葬建筑的建筑装饰与整体空间系统、传统建筑装饰实例与《营造法式》制度的关联性研究等内容。
俞莉娜《跨越材料的对话:再看晋东南宋金仿木构砖室墓》
摘要:晋东南地区发现了数量丰富的宋金时期砖室墓遗存。这些墓葬多施仿木构装饰,通过对地面木构建筑柱额、斗栱、屋檐、门窗等元素之模拟塑造丧葬空间。本文基于对晋东南宋金墓葬仿木构的既有认识,以“建筑材料的转译”为主线,一方面通过与同期地面木构形制之对比,总结仿木构相对木构的仿真、异化和滞后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墓葬中的营造设计及加工制作信息,探究从木到砖的技术转换。再从空间移植的角度,探讨地面单体及空间建筑组群关系在墓葬中的表现。本文旨在从史料性、技术性和观念性三个层面,建立对晋东南宋金仿木构砖室墓文化属性的再认识。
俞莉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硕士(历史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建筑学),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PD)。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建筑考古、东亚古建筑比较、亚洲建筑遗产保护等。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中原北方宋金墓葬仿木构研究、晋东南13-15世纪寺庙建筑研究、中日藏经建筑比较研究等。
邓菲《区域传播与互动:晋东南地区金墓风格与葬俗研究》
摘要:中原北方地区装饰墓在时空分布与变化上的两条重要轨迹,其一是仿木构砖室墓从晚唐五代的河北地区到北宋前期河南、山东等地的传播;其二则是宋末金初豫西北、豫北墓葬艺术特征向晋东南金墓的扩散。从目前的考古资料可以初步推断,晋东南地区的金墓沿袭了北宋晚期两京地区的墓葬艺术特征,流行仿木构装饰墓,墓室以方形、八角形为主,墓内以壁画或壁画装饰,采用分栏式布局,图像题材包括墓主夫妇、妇人启门、花卉图案等。另外,这些墓葬多为家族迁葬墓,带有耳室,壁上以孝行图较为常见。本文将从三个具体案例出发,探讨区域与地方之间图像题材、营建工艺、丧葬习俗的传播与发展。通过聚焦潞州、沁州等地的金墓材料,我们既可以观察到特定区域装饰墓呈现出的相似特征,也可以探讨工匠群体与相关信仰、社会习俗在不同地区的迁移、交流与传播,进而思考晋东南地区视觉文化的丰富样态。
邓菲,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系博士,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2017-2018年度访问学者,法国雷恩第二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时期的墓葬艺术与视觉文化、东亚海域物质文化交流、中古儿童图像研究等。出版学术专著《中原北方地区宋金墓葬艺术研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李路珂、蒋雨彤:《高平开化寺:官式制度与地方传统的交汇》
摘要:高平开化寺位于晋城盆地的北缘,是晋东南地区的一座规制完整的寺院建筑群,其大殿幸存了完整的北宋时期大木结构、建筑彩画和壁画,并在结构、纹样、色彩等方面可与北宋官式建筑规范《营造法式》相印证。
开化寺建筑群的营建始于公元10世纪初期,在11世纪末期由当地村民捐资的一次扩建中形成丰富而完整的“建筑-绘画-装饰综合体”。在一座立于宋大观四年的碑中记载了此次营建的一次思想论争——当地文化精英对其正当性提出质疑:开化寺作为一座地方寺庙,为何却采用了大量“王公大人第舍”的视觉要素?然而主持营造的僧人则回应:隆重华丽的视觉形式只是一种有力的方法和手段,其真正意图是“教化”。
在这一意图之下,由官式制度精细规定的“等级”被作为一种基本的符号语言,与地方传统做法融汇,形成开化寺的结构、彩画和壁画建筑形象所共同描绘的“大千世界”。
李路珂,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中西方古代建筑理论经典文献的阐释与研究,综合结构、装饰、色彩诸方面,深入探讨中国建筑的空间与视觉设计思想。出版论著《〈营造法式〉彩画研究》;译著《帕拉第奥建筑四书》、《西方建筑的意义》;编著《北京古建筑地图》《湖南古建筑地图》《古都开封与杭州》,以及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营造法式》的唐宋时期木构建筑、图像及仿木构建筑中的建筑装饰与色彩案例研究”、“基于《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的中国唐宋时期官式建筑色彩设计规律研究”,负责或参与其他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第四场:宗教与物质文化
评议人:李清泉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先后为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国家美术馆高级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客座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美国盖地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曾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多年,现任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主要著作有《由图入史——李清泉自选集》、《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中国佛教学术论典82·济南地区石窟摩崖造像研究》等,合著有《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永生之维——中国墓室壁画史》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赵晋超《佛塔、造像石与四面像:山西南涅水出土石塔节研究》
摘要:1957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村出土窖藏石刻800余件,包括单体石造像、碑刻以及400余块方体造像石。造像石四面皆刻有佛教图像及零星铭文,制作时代集中在北魏至北齐时期。造像石又称塔节,因其构造、图像及其铭文说明其曾由大到小、从下至上、逐级堆叠、立为佛塔。这些石块表面所刻绘的丰富佛教图像与供奉铭文不仅包含着关涉之制作、使用、供奉等信息,也是我们理解佛塔信仰在地方社会流布情况的重要证据。然而,诸多问题尚未得到充分专题讨论。
本研究在分析南涅水石塔节的风格和图像内容的基础上,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早期中古佛塔建造与供奉的历史背景中,探讨中小型石塔相对于寺院建筑式大塔而言在制作与供奉方面的特点。研究进一步结合石塔与碑刻铭文,从供养人角度分析南涅水石塔的制作与供养情况,由此分析南涅水地区关于“佛塔”与“造像”理解之变迁。此外,针对南涅水窖藏保存之完整性、佛塔节数量之多、图像组合之丰富,网络研究(network analysis)以其量化研究和可视化功能或可成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网络研究数字工具,尝试分析南涅水佛塔节图像的组合和配置情况。初步研究可视化了南涅水石塔图像组合的多种方式和特定顺序,为我们分析石塔节的供养情况和其时南涅水地方社会的造像情况提供了新的视角。赵晋超,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弗吉尼亚大学艺术史博士,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研究中心博士后,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特约青年研究员,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古中国佛教艺术、早期印度佛教艺术、图文叙事关系、波斯细密画等。已发表多篇中英文期刊论文、书籍章节、学术翻译及公共写作。
孙博《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的形象设计及其样式来源》
摘要:泽州府城玉皇庙为晋东南地区规模较大的神祠建筑群。严格意义来说,此建筑群的宗教属性并非“道观”,而是“神祠”。其北侧院落建筑及其内的彩塑,主体为宋金元三代作品。其中西侧殿内的二十八宿更以多样化的人物设计和精湛的雕塑技艺闻名。从碑刻史料可知,金代兵燹后,一位名叫刘宽的功德主在此庙的复建工作中起到了主要作用。现存的二十八宿彩塑也是在这次元代大修过程中的产物。将二十八宿、七曜、二十八禽兽相配,一般认为起于初唐道士袁天罡的设计。而晋城与北宋都城开封地理位置较近,这套星宿像的造型不大可能是本地工匠的独创,更可能来源于北宋都城国家背景的大型道观中的星宿塑像样式。
孙博,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北京大学艺术史博士,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访问学者,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宗教文旅专委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宗教美术史,中外美术交流。在此领域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伊宝《高平铁佛寺彩塑造像技术及佛教宇宙模型》
摘要:高平铁佛寺二十四诸天以夸张诡谲的造型艺术特征成为明代彩塑之冠,其成因与高平富产铁矿且有成熟的铁丝技术息息相关。造型艺术本身具有的强烈视觉语言来自于大殿内部逼仄的空间与诸神密集的排布以及超越一般彩塑的装饰手法。通过繁复的头冠与器物的多变与延伸缠绕,加之神祇超越常规的动态表情。在场域的营造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压迫,观者在狭促的通道中完全被众神包裹,因而构成了“崇高”的视觉体验。而诸天不仅是以身份来进行方位排布,诸天与佛共同构成的神学宇宙模型成为其要旨。此外,对于这种对偶式空间则更多的是在民俗意义上的嫁接。
伊宝,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中国传统工艺学会理事,中国农史研究学会理事,山西省漆画艺委会副主任,文旅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项目负责人,主持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规划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核心期刊28篇。
黄文智(天津美术学院)《高平铁佛寺二十四诸天的尊格与年代》
摘要:高平铁佛寺泥塑二十四诸天与其他寺院同题材造像的尊格和空间布局均不同,四天王各占一角,其他塑像以东西对称两两组合的形式排列,还加入了本地关公和二郎神信仰,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寺院门口所立重修铁佛寺记,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几次修缮和扩建过程。正殿柱头题记一:“大明国山西泽州高平县 十三都米山西里奉佛信男善人……喜舍资财许塑妆彩当阳佛并二大菩萨全管金妆永远记耳(后排文字难以辨认)”;题记二:“铸佛寺住持僧道才门徒德 通法孙圆妙远孙明忠……大明嘉靖十五 年七月十一日记开光了毕”。两则题记结合起来看,可知这次开光应该是给大殿一佛二胁侍菩萨金妆后的开光仪式,而不是二十四诸天完工后的仪轨。再者,铁佛寺二十四诸天的着衣形式与造像风格与明代中晚期实例并不类同,推测其完工时间为元末明初。
黄文智,艺术学博士,副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东方·本土工作室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雕塑理论(佛教造像)研究,在《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两部专著、一部教材,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北朝石窟人物雕塑造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