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Hung Seminar Series 3 - Art History and Visual Archaeology

When:
Thursday, June 23, 2016 9:00 am - 6:00 pm
Whe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enter in Beijing
20th floor, Culture Plaza
No. 59A Zhong Guan Cun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872

Description:

巫鸿研讨班

第三期:艺术史与视觉考古

 

策划主办:OCAT研究中心

协办: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研讨班主持:郭伟其,广州美院副教授

地点: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支持:北京世纪华侨城实业有限公司

 

策划前言

 

传统艺术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历史学家认识到图像是对文献证据的重要补充, 艺术史家则通过反思自 己的工作方法, 逐渐将研究对象由精英艺术扩展到视觉文化。前者日益重视 后者的研究成果,提高自身对图像的解读能力;而后者也主动从历史学及其 它学科那里借鉴经验,使“艺术史”变成包罗万象的综合学科。在这个过程 中,艺术史家接受了一系列前沿视觉理论,但却很少进行专门的理论阐释; 同时,为了凸显艺术史自身的价值,回归形式与眼睛的呼声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我们在这里借用“视觉考古”的术语, 用来强调一种关注历史上的视觉问题的艺术史及学术史。古往今来的“艺术品”是如何呈现给观者的? 观者又是如何运用不同的眼睛的?“视觉”或“可视”意味着什么?不同的视觉 问题之间有怎样的时空关系?特殊的视觉问题与同一地层中的物质问题或材 料问题等又有何种关系?艺术史家如何利用视觉理论, 他们为视觉理论贡献 了什么? 我们不要求马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但在个案研究的过程中对诸 如此类问题的思考, 或许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检验艺术史的意义,甚至 发现中国艺术史的独特价值。

本期研讨班所邀请到的四位学者,涉及到不同“考古层”中的视觉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的宁强教授熟悉敦煌莫高窟及佛教图像的展示与观看。广州美 术学院的李清泉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对中古墓葬艺术的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的 孔令伟教授关注于图像证史与近代展览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的唐宏峰教授则 对包括中国电影在内的现代视觉文化有独到见解。我们期待他们各自展现出 历史学家敏锐的眼睛,以及在不同的领域间的精彩交流。

 

研讨班流程

上午10点-12点
发言人: 宁强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发言题目:“秘密空间”的图像解读——以瓜州榆林窟第29窟为例

发言人: 李清泉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 墓主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以艺术表现媒介与表现形式为 主要视点的美术史观察

下午2点-4点

发言人: 孔令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无边的书斋——谈博物馆的一种历史范型

发言人:唐宏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发言题目:照相“点石斋”——《点石斋画报》中的再媒介问题

4点-5点 圆桌讨论

列席学者:巫鸿、宁强、李清泉、孔令伟、唐宏峰、郭伟其

 

发言题目介绍

宁强:“秘密空间”的图像解读——以瓜州榆林窟第29窟为例

在敦煌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各有一个“秘密堂”(secret hall or secret cave), 即莫高窟第465窟和榆林窟第29窟。其共同特征是: 位置偏僻远离洞窟群主体; 空间构成分为前后相联通的两部分, 前部空间为空白没有壁画或塑像, 后 (内) 部空间的图像构成则是以“烧施供奉”仪式为核心设计制作; 由于 窟内多次举办使用烟火的“烧施”仪式, 故窟内壁画均被油烟覆盖。莫高窟 和榆林窟都是大型的石窟群,但被称为“秘密堂”的洞窟分别仅有一个。可 以说,这两处佛教石窟寺所举办的所有“秘密仪式”,都是在这两个“秘密 堂”里分别举行的。那么,这种特别的“秘密仪式”究竟是什么?这种“秘 密仪式”与洞窟的建筑空间构成有什么关系?窟内的塑像和壁画的内容和形 式是否也与这种“秘密仪式”有关联?本文主要以榆林窟第29窟为案例,着 重讨论佛教石窟“秘密堂”的功能、其空间设计与供养仪式之间的关系、“烧 施”仪式的源流和影响、以及“秘密堂”图像构成的特征及其与“烧施”仪 式的关联等,并对这类石窟寺艺术的“观看视角”做出分析。

 

李清泉:墓主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以艺术表现媒介与表现形式为 主要视点的美术史观察

在整个唐代,墓葬壁画中的一种常见题材——墓主画像,几乎完全消失不见。 然而当五代十国时期墓主像重新出现于墓葬当中,却不再采用以往的壁画形 式,而主要以雕塑的形态呈现;至宋金时期,墓主像又开始呈现为墓主夫妇 对坐宴饮的稳定组合,且一改先前的单体圆雕塑像形式,而以浮雕加彩绘的 表现手法固定于墓室的壁面,与墓葬建筑连为一体,成为墓葬装饰当中的一 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表现题材。

墓主像在五代宋金时期的重新出现及其表现媒介与表现形式的上述变化,隐 含着唐宋时期墓葬风气和丧葬观念的深刻变动。  本文以艺术表现媒介与表现形式为主要视点,通过对五代十国和宋金时期的 墓主像进行分别观察,发现: 五代十国时期的墓主像,主要出现于僭伪君主和皇室成员的墓葬,之所以大 都采取了雕塑的表现媒介,应是受到了唐代开始兴起的那种象征高僧不灭法 身的影堂塑像和坟塔塑像风气的激发和影响,其背后体现了一种企图留下一 个永久不坏的身体的愿望。与唐代以前的墓主画像迥然不同,这种三维立体 雕像一旦出现于墓葬当中,便成为整个墓葬空间组合中的一个焦点,与很快 便会朽坏的尸体相比,它们才是墓葬空间的实际居有者。而且,随着以这种 三维立体墓主像为核心的祭祀空间的组合形成,墓葬本身也开始踏上了一个 享堂化的演进里程。  到宋金时期,由于影堂在世俗家族社会祖先祭祀层面的日渐普及,广大士庶 阶层的墓葬也开始呈现出影堂化、享堂化的明显趋势。于是,出现于墓葬装 饰中的墓主像,也便成为“祭祀”或“永为供养”的对象;而且仿佛正是出 于这样一种需要,墓主像才一改先前的单体圆雕塑像形式,而以浮雕加彩绘 的形式与墓葬建筑连为一体,从而使墓葬建筑就像地上的影堂建筑那样,成 为已故先人的纪念堂。然而,带有墓主像的这类宋金墓葬,绝不是对影堂的 简单模仿。此时的墓主像之所以总是以一对年老夫妇共坐一堂的形式出现, 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双亲”和“家”的概念;加上环绕于墓主夫妇对坐像周 围的各种家居奉侍与散乐、杂剧表演画面,整个墓室简直就是当时庆寿词中 常常渲染的那样一种“一堂家庆”的景象。有趣的是,由墓主夫妇对坐宴饮 等装饰题材所表达出来的这种“家”的意象,与宋金时期墓葬建筑普遍模仿 地上木构居宅建筑的倾向刚好吻合。这样,从墓葬装饰到墓葬建筑,墓葬艺 术中的上述种种表现共同传达了一个信息:墓主夫妇及其所在之家仿佛在以 一种新的方式继续存在和延续着。

事实上, 从与墓葬建筑连为一体的墓主夫妇对坐像中可以解读出,这类表现 题材是专门用于适应当时最为流行的夫妇合葬墓的一套设计方案; 而且,墓 主夫妇合坐一堂的画面逻辑也向我们透露出, 这类一次性完整设计出来的墓 葬,也不可能是夫妇一方先葬另一方祔衬的合葬墓,而应该多是夫妇双双亡 过以后重新迁坟再葬的合葬墓。而宋代开始甚嚣于世的迁葬、改葬习俗背后, 恰好显现了唐宋之际由所谓“葬乘风气”之类风水迷信思想而诱发、导致的 人们对先人墓葬与后世家族之间关系的一次重要观念变迁。正是这一观念变 迁,使得整个宋金时期不再将墓葬仅仅看做是为死者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将 其看做为后人的,将墓葬的吉凶当成后世家族“贵贱、贫富、寿夭、贤愚” 的根源所在。而恰好就是这样一种荒谬的墓葬风水迷信思想,与中国古老相 传的一个伦理信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融贯在一起,构成了为 当时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一种有关家族当中先人与后世之间的因果报应逻辑, 在这样一种因果报应逻辑关系中,先人之灵及其所在的墓葬成了“家庆”的 根源和积蓄地,后人则通过祭祀、行孝来获得祖灵的荫护。于是,先人的墓 葬便被造作成一座座掩埋在地下的所谓“吉宅”、“庆堂”,成为地上家族 兴旺、繁昌的象征和保障。而与这类地下之“家”共存始终的墓主夫妇对坐 像,其所凝固下来的死者的音容笑貌、及其与其他墓葬装饰内容所共同营造 的那种“一堂家庆”意象,不惟是生者对已故双亲时思不忘、永久纪念的一 种体现,更是生者冀望己身和后世家族福寿康强、兴旺不衰的一种象征,其 中蕴含和寄托着广大士庶阶层在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为了己身利益和后 世幸福而向祖灵发出的深切祈求。

 

孔令伟:无边的书斋——谈博物馆的一种历史范型

一、博物馆的两种历史范型
1、 国家、民族及“意义”展示(自上而下)

2、 学术趣味与文化想象(自下而上)

二、书斋——心灵世界的聚藏与展示

三、观看——视觉经验的“修正”与“塑造”。

 

唐宏峰:照相“点石斋”——《点石斋画报》中的再媒介问题

关于《点石斋画报》的现有研究主要系从社会历史方面进行,“点石斋”成 为以图证史的最佳范例,而对画报自身的图像特征与媒介性质的研究少之又 少。点石斋以图像传播新知或旧闻,形成了自己的图像传统、视觉表达的惯 例,其传播的内容与传播这一内容的媒介、方式和惯例一起参与塑造着晚清 中国读者的视觉经验。本文试图对《点石斋画报》的媒介操作及其造成的图 像特征进行研究,集中在摄影媒介与石印画报之间的互动,探讨一种“照相 点石斋”的面貌。通过这种研究,希望向人们展示《点石斋画报》在表面平 滑统一的图像面貌下所包含的复杂的图像转译与再造的过程,即一种再媒介性(remediation),使人们看到晚清上海的通俗画报画师们面对新世界、新 媒介和新技术所做的回应与创造。

 

发言嘉宾学术简历

宁强,1962年5月生,毕业于哈佛大学美术系,获博士学位,师从巫鸿教授。 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83年6月-1991年1月,在敦煌研究院从事佛教 艺术研究。1997年6月哈佛大学毕业后,在圣地亚哥加州州立大学美术学院、 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系、康州学院艺术史与建筑研究系等单位,讲授亚洲艺术 史,并担任亚洲艺术收藏展览部主任,策划中国、韩国、日本当代美术展览 20多个/次。2006年起,受聘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 长、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起,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历史学院任特聘教授至今。

 

李清泉,主攻中古中国美术史。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兼任《艺术史研究》期刊(中山大学主办)主编。2001年以来,先后为美国 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东亚艺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盖蒂研究院客座 研究员。 代表作品:《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年。《永生之维——中国墓室壁画史》(与贺西林教授合著),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0年。《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与巫鸿教授合著),上 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 译著作品:巫鸿著《中国早期艺术中的纪念碑性》(与郑岩教授等合译)等。

 

孔令伟, 山东曲阜人。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考古与博物馆学系 系主任。已发表的论文有:《近代历史科学对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写作的影 响》、《海派“博古图”初探》、《科曾斯父子的艺术与中国山水画》、《西 方科学书籍插图、学画范本与近代中国图学》、《国粹与国粹画》、《徘徊 中的基督》、《16世纪东西方艺术制图术之比较》、《西方人体知识在中国 的传播与转换——视觉艺术的视角》、《博物学与博物馆在中国的起源》、 《端方旧藏柉禁的称谓及图像记录方式》、《图像证史还是一个视觉童 话?》、《现代性的三种表述》、《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艺术运动》等。 译文有《艺术史与艺术科学》、《西耶那的圭多和1221年》、《艺术批评对 艺术史——斯托克斯和贡布里希的通信与著作》、《历史及其图像》序及第 七、八、九章等。

 

唐宏峰, 1979年12月生。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2007-2008年在多伦多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中心做联合培养博士生。2009- 201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2011-2012年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 者,在哈佛大学艺术史系进行学习和研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 院副教授。集中于近现代中国的研究,思考的线索与核心为中国现代性问题,辐射出理 论、历史与批评几方面的研究兴趣:1. 近代中国视觉文化史与文学思想史; 2. 视觉文化理论、艺术理论与批评理论;3. 当代电影批评、艺术批评与文化 批评。出版专著《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1年)与《透明: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研究》(三联书店,即出)。 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当代电影》、《现代文学丛刊》、《電 影欣賞學刊》(台湾)、《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East Asian Forum等 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各一 项。

 

研讨班主持人学术简历

郭伟其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系系主任。200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赴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访学。2005年开始负责《中国艺术史学史》、《中国古代画论》等多门课程的讲授,并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停云模楷:关于文徵明与十六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和译著《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国肖像画》(Boundaries of the Self:Chinese Portraits, 1600—1900)。目前正在进行的主要研究有《科罗曼多屏风上的地图与景观》、《何香凝与20世纪上半叶的猛兽图像》的写作以及《时间的形状:论物的历史》(The Shape of Time: Remarks on theHistory of Things )的翻译。

 

OCAT 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OCATINSTITUTE)是OCAT(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在北京设立的非盈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还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